首页
关于展会
展会概况
预制菜展
展会日程
组织机构
合作媒体
专家委员会介绍
联系我们
参展指引
展馆指南
场馆信息
展商须知
酒店信息
展位布局图
展览服务
主场服务
便民服务
接待服务
专业观众邀请政策及注册流程
展会活动
中国中部农业品牌推介活动
总结大会
其他活动
农博评奖
中部农博会金奖
中部农博直播带货达人奖评选办法
新闻资讯
展会动态
行业动态
展商名录
产销对接
供应信息
需求信息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地址:长沙市雨花区花侯路与香樟东路路口东北角

咨询热线:0731-85881198

扫一扫,关注我们

新农博 新征程 丨大湖之南鱼米“湘”
时间:2023-10-25 浏览: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盼盼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金秋的湖南,色彩缤纷,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大通湖水下森林养殖的大闸蟹爬上餐桌,只只膏满黄肥。雪峰山东麓、资水上游,金黄的雪峰蜜橘散发着清香。在江华瑶族自治县,用山涧水灌溉出来的瑶珍香米,正通过快递车发往全国各地……

湖南是农业大省。近年来,湖南始终将“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扛牢粮食安全重任,走绿色生态之路、品牌强农之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双峰县荷叶镇清泉村,农民驾驶农机收割一季稻。 李建新 摄)

1.扛牢粮食安全重任,粮食总产稳定在600亿斤高位

在环洞庭湖主产粮区,桃江县最大的种粮大户高瑜,今年种了8000亩水稻。

“精耕细作,风调雨顺,今年是个丰收年!”高瑜告诉记者,早稻和中稻已丰收到手,亩产比去年高了不少。合作社11台全自动烘干机全部开动,日烘干稻谷220吨。

收成好,种粮有奔头。这段时日,高瑜请了十几个村民来帮工。中稻刚丰收,油菜就抓紧下田。晚稻田还是一片金黄,绿肥种子已经见缝插针地播了进去。

据统计,今年全省早稻栽插面积1807.2万亩,总产743.2万吨,早稻播种面积、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中稻栽插2222万亩,亩产511.1公斤、总产1135.7万吨,同比分别增2.9%、2.8%。

夺高产,迎丰收,除了天帮忙,更少不了人努力。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扛牢粮食安全重任,湖南省委、省政府将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粮食生产,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对标对表国家下达的任务要求,确保任务分到村、到组、到户。今年,全省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145万亩,超计划任务10万亩。

稳面积,提单产。今年,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都分了“责任田”。省委、省政府16位省级领导联系18个万亩示范片,引导各级创建粮油生产示范片4557个,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耕地是根本。湖南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贷联动投融资模式创新,今年已落实亩均投资3000元以上的项目100万亩以上。近3年来,湖南建成高标准农田1310万亩,小田改大田,农户普遍反映增产明显。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湖南在全省实施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三年行动,省级筹措资金11亿元,解决农田水利“中梗阻”“最后一公里”等问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湖南强化科技支撑,打造一批国家级实验室和科研创新平台,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湖湘沃野,走出8位农业院士,总数居全国前列。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8%提升至2022年的64%左右。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湖南杂交水稻研发水平全球领先,供种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玉米、杂交水稻、辣椒等商业化育种规模及水平国内第一。近年来,湖南加快打造种业创新高地,因地制宜开展镉低积累水稻试验示范,着力提单产、提质量,用好种多种粮、种好粮。

“鸟枪”换“大炮”,农机助力现代农业加速跑。湖南在农机购置、使用等多环节进行补贴,开展数字大米、智慧农场等试点,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率较快增长。同时,攻克农机关键共性技术,聚力打造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发展高地。目前,湖南农机装备总动力居全国第6位,农机企业主营收入超过300亿元,占全国十分之一,居全国第一方阵。

湖南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常年粮食面积稳定在7000万亩、产量稳定在600亿斤左右。以占全国2.8%的耕地生产了全国4.5%的粮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湖南贡献。

(来宾在参观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超 摄)

2.绿色转型,擦亮现代农业底色

粮食不仅要高产,也要高质。

近年来,一股“绿潮”在三湘大地涌动。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超市饭桌,绿色有机食品成了香饽饽。

湖南山清水秀,生态种养产出的农产品,不仅品质放心,口感也更好。“松柏大米”喝山泉水、施有机肥、天敌治虫不打农药,每公斤高达30元依然十分抢手;湘江源蔬菜、东升菜薹等,普遍比市场价高出一倍以上,被市民抢购一空。湘村黑猪、临武鸭、东安鸡、东江鱼等特色农产品,也凭借其地方良种、产地环境、生态喂养等方面的优势,深受消费者青睐。

产品提升品质,离不开优良的生态环境,也要靠绿色的生产方式。湖南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农民告别 “大水、大肥、大药”的粗放式生产,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在关键环节上确保了农产品的绿色品质。

“来自蓝山县的百叠岭有机绿茶,每500克价格超100美元,比普通绿茶出口价高出20多倍,出口欧美为何还供不应求?”

蓝山县三峰茶业公司负责人雷沅传告诉记者,高海拔茶园施有机肥、绿色防控病虫害,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做起来困难重重,获利也丰厚。

“播种绿肥后,每亩田能减少近20公斤化肥用量,产出的水稻品质更好,产量也能提高10%左右。”今年,益阳市资阳区种粮大户姚清明种了1200亩紫云英绿肥,还给周边农户提供了5万亩的社会化服务。

近年来,湖南加大恢复绿肥生产,安排专项资金,推广种植紫云英、冬油菜、肥田萝卜等绿肥,全省绿肥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

湖南是农业大省,也是畜牧养殖业大省,每年规模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达5500万吨。一方面,肥料农资需求大;另一方面,畜禽粪污等处理压力大。

“粪污”变“粪肥”,成了最优解。位于江华瑶族自治县的畜禽养殖废弃物集中处理中心,每年可处理50万头生猪养殖废弃物,消耗畜禽粪污原料30万吨、秸秆及其他农业废弃物3万吨,可产生物天然气430万立方米、有机固肥5万吨、液肥25万吨,碳减排10万吨。

目前,全省畜禽粪污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83%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施用畜禽粪肥的农地,每亩平均节省化肥施用成本约30元,农作物平均增产4.43%。

绿色优质农产品,既靠“产”出来,也靠“管”出来。

近几年,湖南扎实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制定发布农业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3500余项,建设农业标准化基地4200万亩,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8万个,全省绿色食品达到3554个、有机农产品273个,均居全国前列。

目前,省内已有98个县市区整体推进追溯体系建设,5797家农业企业、14218个品牌农产品纳入“身份证”平台管理,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益阳市赫山区智慧农业育秧工厂,技术人员在观察秧苗的长势情况。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摄)

3.强加工、优品牌,农民走上致富“快速路”

曾经,“谷带壳卖、果带皮卖、猪带毛卖”十分普遍,农民有好产品也卖不出好价钱。

如何让优质农产品实现优价,卖出好价钱?湖南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地建设,构建全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做强龙头企业。实施农产品加工企业倍增计划,全省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发展到5900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分别为79家、999家,其中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11家,过50亿元的9家,过10亿元的80家;涉农上市企业22家,居中部六省第一位。18家企业入围中国农业企业500强。

发展精深加工。支持龙头企业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发展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东祥油脂公司利用米糠加工米糠油等7个产品,云港生物公司年加工猪鸡鸭苦胆5000吨,恒裕竹木公司开发竹基可降解一次性餐具,构筑新的增长点。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达2.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促进产业集聚。以加工企业为主体,打造了“早中熟柑橘”“优质湘猪”“供粤港澳蔬菜”等7个国家级产业集群,以及1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71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目前,全省加工企业联结基地发展到9750万亩,带动农户1291万户。去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万亿元,在全国名列前茅。

加工增值的同时,打响品牌增加效益。

(临武县南强镇赛塘村八仙下棋自然村临武鸭养殖场,村民在喂鸭子。 周开发 摄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汝城朝天椒品牌越来越响亮了!”汝城县繁华食品公司总经理朱树清告诉记者,过去汝城朝天椒没有品牌,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在市场上优势不明显。

2021年,“湘赣红”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布,汝城辣椒“火爆”登场。如今,汝城朝天椒已成为御厨香、康师傅、老干妈等知名餐饮品牌的佐料,并成为湘菜剁椒鱼头的优选,不仅走上全国餐桌,还走向海外市场。

“湘赣红”区域公用品牌自发布以来,共授权企业164家,其中湖南省80家、江西省84家,覆盖湘赣边24个县(市、区)。

依靠品牌闯市场,浏阳大围山梨、炎陵黄桃、攸县香干等一大批优质“湘字号”农产品,从湘赣边区域的深山里,华丽转变为“谁人不识”。

而在石门,广大橘农早已尝到了品牌的甜头。一年一度的石门柑橘节,进一步打响品牌、促农增收。

柑橘是石门县支柱产业,列入全省“一县一特”项目扶持。目前,全县柑橘种植面积达45万亩,去年石门柑橘实现综合销售收入16亿元。据评估,“石门柑橘”品牌价值达25亿元。

近年来,湖南大力实施“一县一特”战略,引导各县市区打好特色牌,打造富民强县支柱产业。2022年,全省27个“一县一特”农产品优秀品牌产值突破1000亿元。

在省级层面,全省已打造湖南红茶、安化黑茶、湖南菜籽油、湖南茶油、湖南辣椒、湘江源蔬菜和湘赣红等7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成功创建五彩湘茶、湘九味、湖南菜籽油、洞庭香米、湘猪乡味等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品牌。

产品好、品牌靓,还要更贴近市场,让“湘”品出湘提速。

近年来,预制菜在市场上越来越“热”。预制菜产业上游连着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下游连着餐饮业转型和消费变革,是近几年促消费促转型的有效抓手。

位于益阳市赫山区的世林食品公司,是湖南十大预制菜企业之一。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开发的糯米笋,选用9厘米长的笋尖制作而成,年销售1000万袋,拉动桃江鲜笋销售接近1万吨,直接带动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

今年7月,湖南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充分发挥“湘材”“湘菜”“湘味”优势,着力建设预制菜产业大省。

据统计,湖南现有预制菜生产企业300多家,营收过亿元的企业有29家,2022年全省预制菜加工产值达345亿元。

品牌引领,农民增收致富快。连续多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速。手头阔,扮靓乡村劲头足。全省已累计建成102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占全省总村数的43%。

放眼三湘大地,农业品牌已成为湖南品牌一道亮丽风景。在农业品牌加持下,我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乡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民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幅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画卷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