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展会
展会概况
预制菜展
展会日程
组织机构
合作媒体
专家委员会介绍
联系我们
参展指引
展馆指南
场馆信息
展商须知
酒店信息
展位布局图
展览服务
主场服务
便民服务
接待服务
专业观众邀请政策及注册流程
展会活动
中国中部农业品牌推介活动
总结大会
其他活动
农博评奖
中部农博会金奖
中部农博直播带货达人奖评选办法
新闻资讯
展会动态
行业动态
展商名录
产销对接
供应信息
需求信息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地址:长沙市雨花区花侯路与香樟东路路口东北角

咨询热线:0731-85881198

扫一扫,关注我们

新农博 新征程 丨江淮大地粮满“皖”
时间:2023-10-25 浏览:

安徽日报记者 史力 许昊杰

秋风劲爽,江淮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粒粒粮食带我们见证时序的更替与味道的轮回。

“粮稳天下安”。此时此刻的安徽,淮北平原上农机轰鸣,皖江两岸稻浪飘香,新安江畔橙黄橘绿,一幅幅五彩斑斓、蓬勃兴盛的丰收画卷,正徐徐铺展。万千安徽农民,共同品味着春耕夏耘的美好馈赠。

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业农村发展事关全局。近年来,安徽锚定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三农”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加快推动安徽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10月5日,航拍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花桥镇横岗社区,村庄、水系、道路和田野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生态画卷。

江淮粮仓勇担当

——扛稳粮食安全责任,让“大国粮仓”里的“皖粮”分量更足

和风拂过希望的田野,渠田相连、平畴如织。

近日,记者驱车行驶在蚌埠市怀远县的乡村道路上,只见一亩亩糯稻秆壮穗齐、稻浪翻滚,即将收割。望着丰收在望的糯稻,合顺家庭农场负责人周玉关满怀期待。

“今年糯稻长势特别好,稻穗饱满,11月初就可以收割了,肯定是一个丰收年!”周玉关告诉记者,今年他承包了3000亩的土地种植糯稻,大力发展机插秧模式,每亩地稻谷产量1200斤至1600斤,加上今年糯稻市场行情不错,增产又增收。

作为农业大省和第四大粮食主产省,安徽省委、省政府始终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抓好粮食生产。安徽粮食产量已连续6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稳居全国第4位,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每年净调出粮食200亿斤左右,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有力支撑了全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为端稳中国饭碗持续贡献安徽力量。

今年上半年,克服赤霉病、烂场雨等不利因素,安徽夏粮总产达348.16亿斤,居全国第3位,实现总产增、面积增、单产增“三增”。此外,安徽早稻总产101.5万吨,比去年增产约0.4万吨。当前,安徽6400万亩秋粮作物收获工作稳步推进,全年粮食预计实现“二十连丰”。

五谷丰登,并非仅仅来自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更离不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安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用“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好耕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52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落实到地块,以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截至2022年底,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6024.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2.4%。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安徽是产种、用种、供种大省,培育推广了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突破性新品种,全省年产农作物良种9亿公斤、占全国14%,水稻良种连续四年出口量全国第一,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拥有两家种业上市公司、居全国第一位,涌现出荃银高科、丰乐种业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种企。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推动机械强农向全过程覆盖,科技强农向全链条延伸,是安徽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目前,安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全省农机总动力达7070万千瓦、居全国第四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数字乡村发展总体水平居全国第四位,其中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52%、居全国第一位。

粮食是农民种出来的,有甜头才会有干劲。这意味着必须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民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

10月15日,安徽省阜南县蒙洼蓄洪区,当地村民抢抓晴好天气收割水稻。

提效益,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是重要手段。近年来,安徽全面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化生产,通过发展优质专用粮,直击供需错位的痛点,破解种粮效益低问题。去年,全省通过发展优质专用粮带动种粮群众增收超60亿元。今年秋粮中,优质专用稻占比超过八成,为增产增收打下了扎实基础。

仓廪实,天下安。站在新起点上,安徽谋划了一批重大工程和工作抓手,通过提单产、稳面积、减损耗,力争到2035年全省粮食产能稳定在一千亿斤以上,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

头尾共进谋增值

——聚焦全产业链发展,农业产业化“换挡提速”

10月13日,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2023·合肥)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1.5万平方米的展厅中,3万多种参展产品精彩亮相,天南海北的多种风味均可品尝。

借助农交会平台,安徽各地共招商项目891个,总投资金额2079亿元,投资额同比增长12.3%。这背后,折射的是安徽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安徽大力开展农业“双招双引”,积极推进产业融合,聚焦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坚持种养一块抓、粮肉一块抓、头尾一块抓,着力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不断提升安徽农业发展水平,助力农业强省建设。

前不久,第28届中国·砀山采梨节在宿州市砀山县举办,全方位展示了砀山县酥梨产业和旅游资源。从传统的种梨卖梨,到发展水果加工业,再到发展以梨花观赏为代表的文旅产业,砀山县通过延伸产业链,实现了梨产业的一次次迭代升级,探索出一条三产融合新路径。

10月11日,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的数字化种植工厂里,工人忙着将番茄苗“种”在生长架上。

如今,光是梨的加工方面,砀山县就开发了梨罐头、梨膏、梨酒等系列产品,并建立了生产、储藏、罐头加工、冷链物流、销售等水果全产业链体系,成为全国水果加工第一大县。去年,砀山县仅梨膏的总产值就高达6.3亿元。

“农业不成链,到头不赚钱”。农业全产业链是各农业经营主体密切分工、有机联结的产业组织形式,涉及种植、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多个方面。

作为构建农业产业链、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核心,农产品加工业的作用至关重要。近年来,安徽以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产业融合。

在淮南市田家庵区的淮南牛肉汤产业园内,安徽淮记食品有限公司的直播间忙碌到凌晨。“淮南牛肉汤预制菜热销北上广地区,2022年全国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该企业负责人说。

从遍布大江南北的牛肉汤实体店,到牛肉汤预制菜热销市场,淮南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发展牛肉汤全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如今在淮南,生产牛肉汤方便食品的企业有10家,生产牛肉汤预制菜的企业有5家。

作为“农头工尾”的典型代表,蓬勃发展的预制菜产业是安徽布局农产品加工业的生动缩影。去年,全省预制菜总产值达到720亿元。

聚焦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安徽努力推动农业从传统转向现代、从增产转向提质,在实现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去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6万亿元,同比增长12.9%。今年上半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9021.9亿元,同比增长15.9%,产值规模进一步扩大。

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升级需要,安徽还大力推进稻米、小麦、玉米、生猪、家禽等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在重点产业上发力农产品加工业。今年前三季度,安徽绿色食品十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8563亿元,同比增长8.3%,预计全年产值约1.2万亿元。

今年,安徽又谋划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推进秸秆资源过腹转化增值,加快推动肉牛产业从“百亿”迈向“千亿”,力争再造一个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

引进一个龙头,培育一个集群园区,带动一个产业做大做强,正成为安徽的关键打法。今年以来,全省已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14家,总数达1213家,居全国第4位。全省已布局创建157个省级及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所在县平均水平20%。

和美乡村绘新卷

——彰显徽风皖韵,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

金秋时节,在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的晒场上,村民正趁着晴好天气晾晒玉米、黄豆、红辣椒。传统农俗“晒秋”让这个古村落更具诗意,当地的乡村旅游业也发展得如火如荼。去年,呈坎村集体经济收入一百多万元。

今年是浙江“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样本,“千万工程”蕴含科学方法,彰显实践伟力。安徽认真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提出要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安徽省淮南市淮南白蓝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淮南牛肉汤方便速食产品生产车间。

近年来,安徽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快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10年来,安徽已建和在建美丽乡村中心村10708个、行政村覆盖率达73%;建设美丽宜居自然村10164个,美丽乡村遍布江淮大地。2017年实施农村厕所革命以来,累计改造农村户厕390多万户,截至2022年底,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7%;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得到新提升。此外,全省1.4万个行政村开展了清洁行动,一半以上的村庄达到清洁村庄标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站在新起点上,安徽擘画“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蓝图,计划每年建设200个左右的精品示范村,按照2年至3年的建设周期,到2027年建设1000个以上的精品示范村。同时,在现有已建的省级中心村基础上,每年再建设800个左右的省级中心村,到2027年系统升级建设省级中心村总数在1万个以上。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干在实处、干出实绩,美好蓝图方能成为现实美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重在规划引领,成于系统推进、久久为功。安徽居中靠东,连南接北,各地风韵均有不同。坚持差异化打造、特质化发展、整体性提升,彰显徽风皖韵,是安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应有之义。

“立足安徽乡村区域差异性大的客观实际,推动村庄布局、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规划在村域层面实现‘多规合一’,着力塑造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风貌。”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汪学军表示。

具体来看,皖南地区彰显山水徽韵,打造有魅力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皖西大别山区彰显生态优势,打造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相融合的产业新高地;皖中地区彰显山水风韵,打造环都市乡村的新业态典范;皖北地区彰显田园风光,打造一批农业大地景观、平原田园风情、果园林海等特色品牌。在村庄建设中,还将指导精品示范村科学合理规划村庄生活、生态、生产布局,使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更鲜明,整体风貌与自然环境更协调。

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不仅要把“诗与远方”带到身边,更要把好日子带到眼前。这意味着还需以“业”为基,强化产业兴旺,着力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在亳州市利辛县,当地着力做好“畜头肉尾”增值大文章,目前全县畜牧年综合产值150亿元,带动参与养殖的农民人均增收10000元;安庆市岳西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去年全县共接待游客9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8亿元……各地的生动实践正是安徽产业振兴的真实写照。

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安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号工程”,是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基础工程”。新的起点,安徽将坚定航向、开足马力,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而不懈奋斗,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