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展会
展会概况
预制菜展
展会日程
组织机构
合作媒体
专家委员会介绍
联系我们
参展指引
展馆指南
场馆信息
展商须知
酒店信息
展位布局图
展览服务
主场服务
便民服务
接待服务
专业观众邀请政策及注册流程
展会活动
中国中部农业品牌推介活动
总结大会
其他活动
农博评奖
中部农博会金奖
中部农博直播带货达人奖评选办法
新闻资讯
展会动态
行业动态
展商名录
产销对接
供应信息
需求信息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地址:长沙市雨花区花侯路与香樟东路路口东北角

咨询热线:0731-85881198

扫一扫,关注我们

新农博 新征程 丨“豫”见中原又丰年
时间:2023-10-25 浏览:

河南日报记者 李运海 刘晓波

10月的中原大地,到处是丰收的场景和喜悦。密植玉米产量不断刷新,单季亩产“吨粮”从梦想变成现实。高油酸花生越来越得到种植户的认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10月的中原大地,是播种希望的季节。秋收过后,全省各地加快整理耕地,小麦播种正由北向南陆续展开。现代化农机在田野纵横驰骋,“金扁担”挑起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育种基地里,小麦模拟干旱、盐碱环境下生长,让高产和抗逆兼得,未来“智慧作物”将拓展粮食产能新空间。

农产品加工企业里,小麦变成了面包和白酒,玉米转化成乳酸、乳酸盐,月季花变身月季精油。花开时节,保留传统特色的美丽村庄吸引一拨又一拨游客。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农业正在成为让人向往的产业。

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今年以来,河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障有力,农业基础持续巩固,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三农”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充分发挥,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渐次展开。

1.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中国碗盛更多河南粮

在河南,谈农业,粮食生产是第一位的。粮食生产既是河南的王牌和优势,又是河南必须担起的如山之责。

去年12月,河南粮食总产量公布。全年粮食总产量1357.87亿斤,居全国第二位。河南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河南粮食生产面临多重挑战:“三夏”期间遭遇连阴雨,“三秋”期间再次遭遇连阴雨。河南千方百计组织应急抢收和烘干晾晒,确保颗粒归仓,实现“以秋补夏”,既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也增加了农民收入。河南粮食产量风雨不动,得益于近年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政策精准发力,稳住种粮预期。

河南省禹州市纸坊水库湿地风景如画。       吕超峰 刘海洋 摄

河南制定《关于牢记领袖嘱托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意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把保障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举全省之力打造新时代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

持续巩固流转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成果,全省实际划定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均稳定在国家下达目标任务之上。

藏粮于地,农业“身板”更有力。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智能灌溉设备、物联网农业气象站、“四情”监测系统等,智慧农业尽显“科技范儿”,高标准农田建设让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变成“高产田”。

去年,河南新建高标准农田756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85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33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00万亩。按照亩均不低于4000元投资标准,启动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

藏粮于技,农民挑起“金扁担”。

河南大学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气候室,小麦正在模拟干旱与盐碱环境下生长。科研人员相信,“智慧作物”未来将走出实验室,在不同气候、不同土质、不同需求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加快推动种业振兴。河南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强省的若干意见》,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等六大行动,加快把中原农谷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神农种业实验室加快运行,推进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设中原研究中心,组建河南种业集团,加快培育高产优质绿色高效农作物新品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

开展科技联合攻关。围绕核心种源、农机装备、中药材等16项核心技术组织攻关,开展小麦、花生、果蔬等16类高效种养业全产业链技术协同攻关。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获批建设。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航空植保重点实验室建设,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

河南省滑县万古镇杜庄村,种粮大户趁晴好天气收小麦。                   河南日报记者 王铮 摄

此外,河南稳定生猪产能,完善生猪产能调控机制;发展“两牛”产业,制定《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着力培育40个养牛大县、18个奶牛重点县;狠抓“菜篮子”产品生产,重点推动50个蔬菜生产大县开展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增强蔬菜均衡供应能力,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2.拓宽全产业链

农业迈向高质高效

临颍县万亩辣椒种植基地里,农民正在高兴地摘辣椒。红彤彤的辣椒收获后将被送往该县产业集聚区的颐海食品有限公司,经过大锅炒制,变成一袋袋香气扑鼻的海底捞火锅底料。

“以前农户种啥卖啥,现在跟着厨房调结构、盯着车间管田间。”基地负责人王偌飞说。临颍辣椒年产量13.7万吨,年交易额55亿元。去年9月15日,“中国数字辣椒之都”花落临颍。

大田作物也能“七十二变”。一粒普通小麦,河南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将其加工成5大系列400个单品,飞天生物将之“变身”为结晶葡萄糖、结晶果糖等高附加值产品,效益大幅跃升。在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玉米摇身一变成为乳酸、乳酸盐、乳酸酯等高科技产品,仅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消化玉米产能就达40万吨,极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产业链打开了传统农业大省跃升为农业强省的“总开关”。河南加快发展优质专用小麦、花生、草畜、林果、蔬菜、花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水产品等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优质专用小麦1628万亩、优质花生1939万亩、食用菌年产量178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位,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比达57.8%。

河南加快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围绕面、肉、油、乳、果蔬五大重点产业,开展企业提级等五大行动,规划建设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60个以绿色食品业为主导的开发区。全省粮油加工转化率达80%,主食产业化率65%,生产了全国三分之一的方便面、四分之一的馒头,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全省两个万亿级产业之一。

河南省项城市开展免费岗前技术培训。

“春不过旱、夏不过热、秋不过涝、冬不过冷”,独特的气候环境,孕育出温县岳村街道韩郭作村铁棍山药的绝佳品质。

“作为全村的致富宝贝,铁棍山药种植面积达2700余亩,亩均产量3500余斤,每斤售价5至10元。凭借铁棍山药特色种植加工,我们村被评为首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该村党支部书记韩秋太自豪地说。

“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河南打造“豫农优品”整体品牌。截至目前,河南已有国家级农业品牌35个、省级农业品牌1037个。

通过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农业大省的粮油产能优势升级为加工优势、产业优势、品牌优势,价值链不断提升。

3.农村宜居宜业

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在中原大地的秀水明山之间,一个个气质独具的小村庄宜居宜业——

博爱县探花庄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冬桃、樱桃等多种果树星罗棋布,一亩园十亩田,美了乡村,富了乡亲;

信阳浉河区黑龙潭村,无处不种茶,无家不炒茶,当地种植毛尖历史悠久,市场遍布全国,日子过得如毛尖一样清新自在;

嵩县三合村,传统民居散落山间,写生的人三五成群,人在景中,景在画中……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根据地形地貌和资源禀赋的特色,全省4.58万个行政村中,已有1.95万个村庄形成了“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成果,占全省村庄总数的42%。

人居环境,整治增“质”。河南扎实开展“治理六乱、开展六清”集中整治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所有行政村和97%的自然村,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69%,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36%。

硬件软件,均衡发展。河南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实施8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截至目前,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所有行政村实现通客车,80%的行政村公共场所等重点部位有照明,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3%,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5%。全省共创建“四美乡村”10200个、“美丽小镇”500个、“五美庭院”183万个。推动4项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新建村镇幼儿园100所,实现县级“三所医院”达标建设全覆盖,建成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乡村治理,强基铸魂。河南深入实施强基固本工程,扎实开展五好乡镇党委、五星农村党支部创建活动。实施“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级班子,省市县联动开展培训。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54个、实践所2221个、实践站32734个。98%的村制定村民自治章程,95%的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99%的村建立民主理财、财务审计、村务管理等制度。

一个个各具特色、干净整洁、公共服务齐全的美丽村庄,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成为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城里人向往的好地方。

4.农民富裕富足

开启幸福新生活

今年36岁的周正,年纪轻轻就已经拥有返乡创业基地带头人、洛阳市乡贤返乡创业联谊会理事等多个身份。他负责的汝阳县柏树乡华沟淘宝村淘宝平台店铺总销售额超过1800万元,帮助全乡及全县销售农特产品,受益群众5000余人。

人回乡、钱回流、企业回迁,越来越多千里马驰骋广阔天地,“回归经济”正在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河南省尉氏县蔡庄镇东安头村,村民在收获玉米。   李新义 摄

在农村,越来越多的脱贫户成长为致富带头人。河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田园增收、养殖富民、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十大行动,积极培育“互联网+”“旅游+”“生态+”等新产业新业态,随着农产品出村进城,农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现在干啥都得持证上岗,有了证找好工作更容易了。”兰考县红庙镇土岭村村民杨桂玲参加了县里组织的母婴护理培训班,顺利拿到了育婴师证,在县城一家月子中心做月嫂,月薪8000元起步。

技能培训,增加就业“含金量”。河南大力推进农业农村领域“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打造“豫农技工”品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更多小农户致富。目前,全省培育农民合作社19.8万家、家庭农场26.2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2.5万家。“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深入推进,新增持证高素质农民10万人,“豫农技工”叫响全国。

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享受更多集体经营收益的红利。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村级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到4.9万个,有集体经营收益村比例达78.5%。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现代化农业强省建设的中原大地,日日新,又日新。

“我们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强省。”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