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展会
展会概况
预制菜展
展会日程
组织机构
合作媒体
专家委员会介绍
联系我们
参展指引
展馆指南
场馆信息
展商须知
酒店信息
展位布局图
展览服务
主场服务
便民服务
接待服务
专业观众邀请政策及注册流程
展会活动
中国中部农业品牌推介活动
总结大会
其他活动
农博评奖
中部农博会金奖
中部农博直播带货达人奖评选办法
新闻资讯
展会动态
行业动态
展商名录
产销对接
供应信息
需求信息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地址:长沙市雨花区花侯路与香樟东路路口东北角

咨询热线:0731-85881198

扫一扫,关注我们

新农博 新征程 丨荆楚大地丰收忙
时间:2023-10-25 浏览: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湖广熟、天下足”,湖北是农业大省、中部粮仓,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

这里土地肥沃,一江中流,千湖镶嵌,青山与碧水馈赠着丰厚的礼物。京山桥米、潜江小龙虾享誉天下;蕲艾、半夏、天麻等道地药材,恩施玉露、利川红等天然香茗,宜昌蜜橘、随州香菇等一众山货香飘四海。河湖中,鱼蟹欢腾,武昌鱼蜚声中外。

这里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优质稻、油菜、茶叶、生猪等10条农业重点产业链“你追我赶”,扎根“土”、体现“特”、形成“产”,从销售农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从追求产量向提升质效转变,从单纯一产向三产融合转变,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9月10日,湖北省钟祥市东桥镇黄集村,水稻金黄,丰收在望。  钟国庆 摄

这里美丽乡村星罗棋布,神与形兼备、古与今辉映、城与乡奔赴、农文旅交织,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发展统筹推进,串联起2065万农民的和美生活。

田畴锦绣,民熙物阜,丰饶荆楚。今年以来,湖北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稳大盘、保供给、促振兴,奋力书写农业强国荆楚答卷。

重农稳粮 夯实“三农”压舱石

秋风掠起金色的裙摆,稻浪翻涌,大豆摇铃,玉米澄黄,棉桃雪白……

这是湖北最迷人的秋色。

湖北,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是国内重要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

论品类,湖北省淡水鱼产量突破500万吨大关,连续27年稳居全国第一;油菜籽产量245万吨左右,居全国第二;茶叶产量35万吨左右,柑橘产量约538万吨,均居全国第三;生猪出栏量4000万头左右,居全国第五;蔬菜产量4200万吨左右,居全国第六。

论贡献,粮袋鼓、油瓶稳、菜篮满、果盘鲜、肉盘丰,湖北以占全国3.7%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4%的粮食、6%的生猪、9%的油料、12%的茶叶,每年净调出稻谷100亿斤左右、油菜籽80万吨以上、蔬菜700万吨左右、淡水产品280万吨左右,食用菌、禽蛋出口量多年雄踞全国榜首。

论品质,生态湖北,逐绿而行,首创“稻渔共作”“零排放水产圈养”“河蟹‘3+5’生态养殖”等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超过800万亩,居全国第一。全省“两品一标”产品达3139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连续10年保持在98.5%以上。

论品牌,湖北全力打造江汉大米、赤壁青砖茶等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出台政策让潜江龙虾、仙桃黄鳝等“蹦”得更高、“游”得更远。恩施土豆、洪湖莲藕、赤壁青砖茶等9个品牌纳入农业农村部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居全国前列。

10月16日,湖北省枝江市七星台镇孙家港村新建成的智能玻璃温室大棚。近年,该市着眼于智慧农业和绿色农业,让传统农业插上智慧科技的翅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黄路遥 摄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今年以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周密部署下,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以超常举措、超强力度狠抓粮食生产,扛稳保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施稳粮之策,调动地方党委政府抓粮、农民种粮“两个积极性”——湖北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出台稳产保供行动方案,将粮油生产底线目标和发展目标分解到市州,与各市州签订粮食安全责任书。持续强农惠农,截至9月底,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66.16亿元,让农民吃下“定心丸”。

固增粮之本,攥紧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湖北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对违法用地地区进行约谈。建成高标准农田4627万亩,耕地质量平均等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启动“小田并大田”试点工作,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全省审定通过新优品种148个,布局省级“看禾选种”示范点38个,水稻品种优质率达80%。

行强粮之举,千方百计提单产——湖北启动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发布6大作物单产提升路径,主推5大绿色高效吨粮模式,打造吨粮田。襄阳市襄州区程河镇乔庄村高产攻关田小麦亩产728.2公斤,刷新湖北小麦单产纪录。同镇的孙岗村,麦-玉两季实收测产1538.1公斤/亩,实现“吨半粮”。

推节粮之计,全环节减损夺丰收——湖北农作物茬口复杂,干旱、洪涝、高温热害、低温冻害等灾害频发,抗灾夺丰收是农业生产的永恒课题。湖北始终把科学减损贯穿粮食“收运储加”全链条,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750多个,日烘干能力达到10.4万吨。一旦遭遇“烂场雨”“华西秋雨”,各地抢收抢烘、开展机收减损,变“丰收在望”为“丰收到手”。

环环紧扣、季季紧抓、茬茬不松,湖北连续10年粮食生产达500亿斤以上,展现了粮食大省的担当。

产业提质 打造“土特产”金招牌

秭归脐橙为什么这么甜?

“这里长江穿境而过,青山绿水环绕,独特的三峡小气候造就了‘春有伦晚、夏有夏橙、秋有九月红、冬有纽荷尔’的全国首个‘四季有鲜橙’产区……”最是橙黄橘绿时,秭归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兰华锋如数家珍。

潜江龙虾为什么这么火?

“潜江形成集繁育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服务、冷链物流、节庆文化于一体的‘虾-稻’全产业链条,综合产值预计达750亿元。‘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350.8亿元,连续5年登顶行业榜首。”潜江市小龙虾产业中心副主任杨运刚很是自豪。

既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更要产业融合、百业昌盛。湖北各地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精“土特产”,打造“金名片”,诞生了一批“中国特产乡”。

以“土”为特色,立足资源禀赋,挖掘乡土潜力——

沙洋,“中国菜籽油之乡”,建成全国最大的高油酸油菜种植基地,油酸含量从61%提高到72%左右。

以“特”为目标,着眼独特优势,培育地标产品——

仙桃,“中国黄鳝之都”,产量占全省的46.7%、占全国的20.2%,中价·仙桃黄鳝价格指数成为全国黄鳝价格“风向标”。在“全国网箱养鳝第一村”先锋村,几乎“家家养鳝,户户赚钱”。

以“产”为结果,壮大乡村产业,激发集群效应——

三峡蜜橘、潜江龙虾、武陵山区名优茶、鄂西北香菇、江汉平原“双低”油菜、禽蛋、稻米等7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强势崛起,“中国香菇之乡”随县、“中国水稻第一县”监利等有口皆碑。

湖北加快建设十条农业重点产业链,省领导挂帅“链长”,推动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体系。

9月19日,湖北省秭归县屈姑国际农业集团食品生产车间,工人赶制脐橙月饼,抢占节日市场。秭归县是“中国脐橙之乡”,屈姑集团携手华中农业大学,产学研深度合作,以脐橙为原料,开发出13种46个产品。王罡 张忠奎 摄

实践证明,既要不断推动农业由种养加工向精深加工等高端价值链延伸的“纵向融合”,又要持续拓展农业与研学、旅游、康养等产业的“横向融合”,才能让乡村产业兴旺起来,才能把产业增值环节更多留在农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今年,湖北新认定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93个,总数达到246个,带动193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160万农户抱团发展,户均节本增效10%。新增1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和8个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总数分别达到7个、9个和69个。

农产品走进大市场,香飘四海。1-9月,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210.91亿元,同比增长37.7%,排名全国第六、中部第一。

农林水建设高歌猛进。上半年,全省农业招商项目345个,签约金额1502亿元,孝感首衡、当阳正大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农业与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描绘“诗和远方”。截至7月底,全省乡村休闲旅游接待9720万人次,综合收入1121亿元,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

产业振兴,富民增收。今年前三季度,湖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30元,增长7.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35,同比缩小0.05。

神形俱美 和美乡村焕新颜

一排排小楼房依山就势、逐水而居,延续“坡顶林、坡上居、坡下田、坡谷溪”的山水意境,立面以文化石、毛石为点缀,别具乡土韵味。

这是远安县鸣凤镇北门村九子溪特色民宿呈现的现代“富春山居图”。

漫步荆山楚水,感受乡村风华。乡村美,美在绿水青山,美在农舍俨然,美在稻菽丰收;乡村和,和在纵横阡陌的乡风乡韵,和在上墙入心的村规民约,和在现代文明与乡愁记忆的交织融合。

今年以来,湖北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按照《湖北省乡村建设行动推进方案》明确的17项乡村建设重点任务,制定省级清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硬件”升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6月底,全省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8330公里;2万余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宽带”“村村通4G”,5G网络实现乡镇全通达,行政村通达率超过55%。

“软件”发力,公共服务不断优化。全省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畅通“首尾一公里”,加快建设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成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105个、乡镇服务站点3775个、村级服务网点20411个,村级服务网点覆盖率达到98.4%,让村民实现“快递自由”,让农产品更快“出山进城”。

 9月17日,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铺镇四坪村,10余台全喂入水稻低茬收割粉碎机、半喂入收割打捆一体机、秸秆打捆机、旋耕机、播种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  朱俊波 代福梅 摄

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湖北将15万个农村户厕建改纳入十大民生项目,开展农村改厕“提质年”工作。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上半年新增完成89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520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在13个脱贫县的16个乡镇,探索开展偏远地区小型化、分布式垃圾处理试点,实现垃圾就地无害化处理。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直接关乎乡村和谐有序、产业健康发展、村民幸福安康。

今年5月,湖北上线“鄂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平台,2178个村“安营扎寨”,服务32.3万村民。一部手机让“村民说事”,实现诉求“一键直达”;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党务、村务、财务状况,让村级事务在阳光下运行;把“积分制”搬上云端,村民参与村组治理热情高涨。

打造乡村治理“升级版”,湖北坚持党建引领,深入实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组织群众“说”、动员群众“做”,探索出“幸福村落”“活力村庄”“红色屋场”等多个场景式说事形式。在“咵天说事”中,乡村治理难题得到有效化解。

秭归、宜都等多地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整治,大操大办、人情攀比、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悄然淡出。

武汉市蔡甸区创新推行减负清单、责任清单、监督清单、服务清单“四项清单”,减包袱、划边界、晒权力、强服务,搭建党建引领下区街村三级联动、群众积极参与的乡村治理格局。

极目楚天舒,沃野书华章。荆楚大地,铆足干劲,以更加强烈的担当、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作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