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展会
展会概况
预制菜展
展会日程
组织机构
合作媒体
专家委员会介绍
联系我们
参展指引
展馆指南
场馆信息
展商须知
酒店信息
展位布局图
展览服务
主场服务
便民服务
接待服务
专业观众邀请政策及注册流程
展会活动
中国中部农业品牌推介活动
总结大会
其他活动
农博评奖
中部农博会金奖
中部农博直播带货达人奖评选办法
新闻资讯
展会动态
行业动态
展商名录
产销对接
供应信息
需求信息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地址:长沙市雨花区花侯路与香樟东路路口东北角

咨询热线:0731-85881198

扫一扫,关注我们

新农博 新征程丨三晋农村展新景
时间:2023-10-25 浏览:

山西日报记者 王秀娟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特”“优”农业气象新。2017年至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四次来山西考察调研,为山西指出了有机旱作农业和“特”“优”农业的发展路子。山西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扎实推动有机旱作农业,高位推动农业“特”“优”战略,取得明显成效。

从吕梁山到太行山,从太岳山到燕山,山西多样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优质多样的特色农产品。从人们耳熟能详的“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这些“老”特产到“大同的黄花霍州的馍”这些“新”特产,“特”“优”农产品始终是山西的亮丽名片。山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方位提升,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日臻完善、产业体系培优培强、经营体系稳步推进;“特”“优”农业全产业链长足发展、效益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目前,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63%,加工业销售收入3260亿元。

(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美丽乡村张家塔村。肖继旺 郝鹏飞 摄

1.聚焦全产业链、质量品牌、科技创新,提升“特”“优”农业效益,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金秋时节,收获的季节。这些天,忻州市五寨县的加工型马铃薯获得大丰收,小河头镇庄窝村村民李改转高兴地说:“我种的加工型马铃薯平均亩产6吨,比传统种植增产4吨,收入比原来增加了。” 山西省种业发展中心负责全省“土豆革命”的具体工作,中心副主任薛村波介绍:“从市场情况看,近两年用于加工鲜切薯条薯片的原料薯,一直保持较高价格。马铃薯淀粉、全粉等初级产品价格也上涨近20%。我省‘土豆革命’战略恰逢其时。”

近年来,山西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着力打好有机旱作牌、特色优势牌、加工转化牌,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主体矩阵,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产品加工向纵深发展,推动农业全产业链不断优化。目前,全省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50家。

同时,山西不断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大力发展农业专业镇,形成一批特优农产品带动区、集聚区。先后建设了高粱、苹果、中药材、谷子4个国家级产业集群,9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34个国家产业强镇,打造了5个省级涉农专业镇和38个市级特优农业专业镇。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将达到4300亿元,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以上、产业集群6个。

如今,平顺的药材实现了从“论斤卖”到“论克卖”的转变。清徐老陈醋不仅仅是调味品,还是保健品、护肤品。平遥牛肉、代州黄酒、高平生猪、吉县苹果等分布在三晋大地的农业特色专业镇呈现出勃勃生机,为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山西持续打造知名品牌,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创建特优农产品品牌目录库,搭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矩阵,培优晋粮、做强晋肉、叫响晋菜、提升晋果、振兴晋药、擦亮晋酿,使“晋字号”特优农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提升。首批66个“有机旱作·晋品”省域农业品牌在去年的丰收节上进行专场发布,“山西特色、自然本色”叫响全国。

为保证品牌质量,山西省连续两年组织开展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工作,“大同黄花”“万荣苹果”“忻州糯玉米”3个区域公用品牌纳入农业农村部2022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大同黄花”区域公用品牌“品牌协同发展”做法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22年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典型案例。2022年全省绿色有机农产品有效数达到1938个,同比增长17%。全省地理标志农产品176个,居全国第四,“五寨马铃薯”等7个产品实施2022年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全省119个特优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发展“特”“优”农业,利器在科技,关键在创新。 在大同市云州区党留庄乡的玉米有机旱作基地,通过示范推广“宽窄行种植+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有机旱作集成技术,亩投入成本减少50元左右,比低压管灌亩增产100公斤以上,平均增产率14%左右,亩增纯收益130元以上。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山西继续推动全省种业振兴“五大行动”落实落地,着力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扎实推进谷子、黄花菜、奶绵羊、西葫芦等4个国家级特色物种和玉米、小麦、马铃薯、高粱、生猪等11个省级育种联合攻关,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依托晋中国家农高区和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聚焦卡点痛点,深化科企融合,强化项目管理,创新激励政策,在全省布局底盘技术、智能装备等5大领域27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迭代升级。

围绕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等技术集成,山西编制农业生产综合解决方案,组织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定期发布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持续开展万名农技人员技术推广服务,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10月21日,山西省左权县农耕文化园,员工在采摘辣椒。该园培育种植的辣椒、福寿瓜等特色蔬菜,备受市场青睐。邢兰富 摄

2.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宅基地改革稳慎推进,多渠道经营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改革,是关键一招,如大树新生。

多年来,山西强化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抓重点、补短板,扎实推动农村重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壮大提质集体经济,稳步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和集体资产监测管理平台运行;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规范管理集体“三资”……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强力推进,全省农村重点改革任务取得很大进展,2022年全省集体经济累计分红13.3亿元。

晋城市高平市铁炉村通过“支部领办合作社+校地合作研发+全产业链融合”模式,持续擦亮“铁炉贡梨”金字招牌,让贡梨产业成为撬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金杠杆”。该村贡梨产业产值突破17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80万元,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合作社社员户均增收2万余元,实现了集体、村民“双增收”。

山西省印发《关于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行动的意见》,全面谋划推动,创新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融合、资产租赁、资金收益等路径模式,明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6类支撑要素和4项保障机制。编制“1+1+15”的“十四五”农业农村规划体系,聚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谋篇布局,使发展要素和发展主体进一步优化、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各地盘活用好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探索多样化发展路径和村村联合、村企联合、村社联合、产业联盟等发展模式;统筹整合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奖励资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资金和各类项目资金,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优化农村要素资源配置,让沉睡的资产资源动起来,真正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双赢”。

扎实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试点。山西省严格按照《山西省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在摸清底数的同时进行制度探索,改革试点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山西已全面摸清宅基地规模、布局、利用状况等信息,建立了基础信息数据库。在做好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的前提下,分批分步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清徐、平遥、泽州3个试点县已全部完成宅基地专项和补充调查,并全部录入基础信息数据库。3个试点县通过改革,破解了人地矛盾,盘活了闲置宅基地,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清徐县结合“多户一宅”“有户无宅”实际,探索“以宅换房”模式,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现有农村土地,并将未来新增农户的住宅需求一并考虑,破解人地矛盾。平遥县注重把“宅改”工作与乡村振兴、壮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等工作统筹谋划,结合构建全域旅游实际,做到有效衔接、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截至2022年底,泽州县实施流转项目15个,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95.8亩。在宅基地三权分置、有偿退出、有偿使用、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等方面积极探索,激活了农村土地资源要素,壮大了集体经济,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

农村通过各类改革切实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全省农村集体资产总额2982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624亿元。寿阳县南燕竹村2022年村集体资产总额达到3829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4275元,增幅达18%。乡宁县通过十种“强村法”,2022年全县13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5万元,收入20万元以上的达到66.9%。

(山西省夏县蔬菜智慧产业园的智能玻璃育苗大棚。金玉敏 摄

3.农民家园更和美、生活更幸福,美丽乡村实现宜居宜业宜游

彩墙灰瓦、绿树成荫,街巷整洁、步步皆景,太原市杏花岭区中涧河镇窑庄村,是城里人向往的“世外桃源”。近年来,窑庄村先后荣获“山西省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山西省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村里不仅用上了天然气,柏油路也修到了家门口,特别是解决了冬天取暖和污水处理这两个大难题,厕所也改成了冲水式。

2022年,山西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省全年完成清洁取暖改造44.8万户,新改厕34.4万户,新建污水处理设施633个,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自然村比例达93.4%。

今年是乡村建设行动纵深推进之年,山西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个目标,以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便利、人居环境舒适为发展方向,重点推动通硬化路、通自来水、通清洁能源、通宽带网络、通快递物流提档升级,集中推动质量安全农房、卫生厕所、污水处理体系、垃圾处理体系、美丽村容村貌覆盖扩面,持续推动公共卫生、教育、医疗、托育、养老等各项服务普惠共享,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提升。

(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农民驾驶农机收割成熟粟子。胡蕴 摄

促进村民就近就地就业是和美乡村创建的前提。今年以来,山西省乡村振兴局发挥乡村建设工作专班作用,以巩固衔接领导小组文件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乡村建设年度行动方案》《山西省2023年引深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行动方案》,组织省市县三级编制公布乡村建设任务清单,建立乡村建设任务台账。在2022年示范创建基础上,继续投入资金8.32亿元,深化创建87个示范村,累计吸纳农户务工10428人次。同时,继续支持培育发展120个特色产业帮扶基地。

今年,武乡县石北乡在全乡启动爱心食堂建设,以群众就近方便为原则,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食堂选址,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午餐,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目前,全乡已建成爱心食堂8个,惠及群众300余人。“在爱心食堂,一顿热乎饭解决了儿女们的后顾之忧,让老人品尝到了幸福的味道。”石北乡宣传委员王慧鑫说,“小食堂,大民生,从‘吃饭难’到‘吃好饭’,以‘爱心食堂+’为平台,整合养老服务资源,让全乡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征程万里风正劲,劈波斩浪启新程。山西“三农”发展正走在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金光大道上,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继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乡亲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